top of page

天份仔話唔使數拍子!


這是 Wiwi 幫線上音樂雜誌「MUZIK ONLINE 古典在線」寫的專欄,原文網址如下,也歡迎您到他們的網站幫我衝人氣喔! https://www.muzik-online.com/article/expert/wiwi

此篇文章為《數拍子》系列共 8 篇文章的第 1 篇。

在上一系列 MUZIK ONLINE 專欄的《調式動物園》中,我們花了許多時間來研究音樂的「音高」面向,說明了作曲家是如何使用音與音之間特殊的排列組合,來讓聽眾有特定的感覺。說完了音的高低,很理所當然的下一步就是要來討論關於「時間」的事情囉!

數拍子!

認識新朋友時,對方得知我是學音樂的,常常會這樣跟我說:「哇!你是學音樂的阿,那你的音感一定很好!那你聽不聽得出來這是什麼音?……」如果音感很好當然是非常方便的,但就我自己認為,和音感同等重要、甚至更重要、但卻常被忽略的能力是「節奏感」。以古典音樂家來說,我們演奏的音高,都是作曲家已經決定好的,但為什麼不同的演奏家演奏的音樂還是有這麼大的不同呢?是因為每個演奏者對時間、拍子、節奏的掌控能力不同。

拍子和節奏也是能讓我們的身體跟著音樂搖擺的重要元素。想想看,如果你聽到一段史特勞斯的圓舞曲,就情不自禁地也跟著飛起來轉圈圈,你是受到它的音高、還是節奏的影響呢?

近幾個月,因為用左手練習寫字的結果,曾經有一度感覺到左手變得靈活許多。我算過,右手寫一個字,平均時間大約是三秒,我是說好好寫的話;左手呢,不論如何再怎麼快,也不能壓縮到三點五秒以下,否則的話字跡會扭扭曲曲的,超級難看!可是為什麼我想要訓練左手寫字呢? 一來是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法,上次已經在文章內講過,我希望在右手寫字寫得十分疲倦的時候,能夠換過來用左手。第二,就是為了鋼琴的學習。的確是有很多人,沒有像這樣用左手練習也能彈得一手好琴。尤其是那些需要大量用到左手按鍵的曲子,即使不能用左手寫好字卻能夠彈得好的,大有人在。(那麼為什麼我還要那麼堅持呢?因為堅持就是堅持嘛!) 可是對於我而言,因為先天習慣性的不會數拍子,所以在彈琴的時候,幾乎只是一個昧的只顧著一邊的節奏。左手如何,根本不管它!所以我一直感覺到我並沒有在彈琴上,得到該有的進展。 不過最近,我終於遲鈍地感覺到,原來一般來講,彈琴所使用的節拍方式有兩種。不不、應該說是三種,哪三種呢?待我說來聽聽:第一,就是最好的,但也是最困難的,同時用兩個手在數拍子;想像左手與右手邊,都擺著一個節拍器,只不過他們都調到一樣。你的右手得數,左手也得數。想必在訓練有素的學習者身上,他們都能有很好的節奏技巧。也就是說,他們在一心一意的情況之下,算拍子的時間可以連貫地算得很準確,也很少失誤。尤其是那指頭,彈起來也十分地有節奏感,並不會突然因為出錯而中斷,然而,有難度的事情則是,就這第一種的節拍計算法而言,他� 怚眸楹n同時拿出兩套,並且左右手分別使用。 由於大腦有天生的協調動作的功能,所以讓這第一種節拍方式幾乎是不可能長時間地不斷維持;能一直不停地分別用左手與右手分別計數彈奏的人,我想他不是顧爾德,不然就是大腦有問題! (即使不彈的時候,他左手似乎也不休息。)的確,在眾多的音樂家中,最適合用第一種節拍計數法的樂曲,應該就是以複調音樂的方式,不停地作曲的巴哈。古代的人真是辛苦!只有巴哈這種複屌音樂好彈。但是像這樣同時用兩邊數拍子,必須要對得上雙方的節奏,否則的話,理論上就會從頭到尾都差一點、差一點,不過話說回來,能夠這樣子準確地彈完幾首曲子也已經是十分厲害。 第二種的節拍計數大概是最普及的方法,就是只用一套拍子。我想大多數右撇子的人,會是利用右手都彈在準確的拍子上,左手則是作為伴奏的輔助功能。你想知道你是否為第二種計數方式的愛好者嗎?很簡單,你如果在遇到單手有一段很長休止符的時候,放下來不動,那就是在用第二種方式在計數拍子。事實上,即使是在國際音樂比賽舞臺上,演奏得讓全場驚艷的人也會是用第二類方式來計數拍子。因為那種方式彈起來最自然,想想看在那樣大的場合之下,需要注意的地方已經很多,實在是不能夠再多浪費大腦的記憶體去替那段空白的休止符數拍子,不是嗎!不過聽說蕭邦 是很推崇用巴哈練習的,如果可以了解,彈琴就是利用有限的大腦功能去擠出聽覺上的菁華出來,那麼巴哈這種花費心思的音樂為何會被蕭邦認可就不難理解ex.蕭邦練習曲第二十五號第二首。 第三種就是我最熱愛的方式:根本不數拍子,對不起,我太懶了。不過如果一直這樣下去,我想縱使彈得再久也不入流。不幸的是,彈琴其實存在著一種陷阱,即手會自動記憶動作;這樣的好處是,只要不斷地接觸一首曲子,你總有一天也會知道怎麼彈。可是壞處就是在它順著記憶彈出時,卻沒有注意拍子的情況下,就不知不覺地浪費了時間了!
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尚無標記。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